《我是588:我們出去走走篇》
《我是588》紀錄短片系列,談一個罕病家庭,這集談的是「堅定」,不管遇見怎樣的困難處境,父母用堅定地陪伴孩子,不棄不離、永遠的愛。
對我而言,影片能不能感動人,影片自己會說話。但或許有人會因為這隻影片,想多瞭解身為影片導演的我思考了些什麼,這篇短文特別想分享給主內參與媒體工作的夥伴們。做為一個專業媒體工作者,我一直思考著藉著巫家這個與主同行的故事,我可以怎麼訴說?我的主要目標觀眾(Target Audience)是誰呢?使徒行傳1:8「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,你們必得著能力;並要在耶路撒冷、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,直到地極,作我的見證。」信仰被建造了之後,我們會在哪裡見証神的榮耀呢?從這段經文,我一直深信好的故事更要傳給教會圍牆外的更多人,媒體的傳達必需優先設定目標觀眾。我們的確有些媒體必要是對「同溫層」,裝備並堅定良善的價值觀,但多數的狀況,我們非常缺乏有效地可以穿越「同溫層」讓更多人有所共鳴。
今年我跟有時電影的夥伴們,帶領青年、青少年去海外社區服務拍攝紀錄片,在海外有尼泊爾、泰北、斯里蘭卡的偏鄉學校,印度的貧民窟,肯亞、巴基斯坦的短宣工作,印度、青海的宣教士社區工作,溫哥華Downtown Eastside街友事工;在台灣,除了暑假期間各地偏鄉小學的服務記錄,還有學員拍攝自己的父親,以影片做為父親節禮物。每一部影片都是第一現場的深刻觀察,這個媒體工作超乎我們預期正迅速地開展著。我們不少的學員多數有教會背景,課程也立基於基督信仰的觀點與引導。我們的異象是,裝備他們成為主埋在世界各地的眼睛,在地極之處拍攝行公義、好憐憫、存謙卑的心、與主同行的故事,傳達給更多人知道。
〈我是588:我們出去走走篇〉是篇深刻的見証,另一個重要的意義是,這也是一部有時電影跟課程學員合作的一部作品。在巫爸以諾去紐約旅遊圓夢之前,我們用短暫的時間,培訓了一個本來就會與巫家父子隨行的青年,做為這趟旅程的攝影師。對於製片領域的專業工作者,應該沒有人會相信影片裡紐約場景的拍攝,完全是素人攝影師初體驗。我的喜悅是,除了建立了一個更深刻的影片觀點(讓故事裡的人拍自己的故事),也找到媒體工作新的方法跟新的可能。
我們一直思索著網路的影片多得比海邊的沙還要多,為什麼網友們要看一部沒有明星光芒的微電影?或看一部非自己同溫層影片?除了與故事現場裡的參與者合作拍攝,我們也觀察到許多年輕的基督徒,都有好幾百、上千個的網路社群朋友,我們深信引導他們更用心地預備拍攝主題、製作影片,一定有機會在他們各自的社群裡發散產生影響力,因為那個影片不再跟他們沒有相關,而是認識的同學、朋友拍出的傑出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