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8課綱 vs.影像媒體教育 新的可能與限制
十二年國教因應世界變化,108課綱以「核心素養」作為課程發展的主軸,其中製訂的三個面向九大項目,一項很值得可以深思的發現是:「學習製作一部紀錄片的過程,幾乎都能涵蓋」。
如同國小學生學作文,必定是以日記開始練習、持續練習日常生的觀察經驗與詮釋;也因此紀錄片製作,必定是青少年影像媒體教育的基礎,我們也一直期望將製作紀錄片的學習導入在青少年的教育課程中。並非只是理想,目前各項關鍵的鑰匙分別掌握在教育、跟紀錄片專業手中,如果能順利橋接兩個專業領域,即有機會得以實現。
#圖表引用來源:108課綱資訊網
近年青少年的影像媒體教育課程有些指標性的進展,像是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、或是新北市在新莊高中打造影像教育中心;但在這個所謂的媒體時代,這樣的課程只能停留在實驗教育、或是示範據點的現況,真的還需要更多的努力。製作媒體、理解媒體 、識讀媒體,目前已是許多國家青少年教育的規畫重點。
Table of Contents
■青少年影像媒體教育執行的困難點
有時電影團隊從2013 年開始參與青少年影像培訓,以影像專業工作者的觀點,觀察與思考幾個現實的困難,導致青少年媒體影像在體制教育無法順利推動。
課程走不進學校的關鍵─缺乏影像教育的人才
在舊時代的教育現場,影像教育課程幾乎都是針對產業專業人才的培育,而非針對公民素養養成的美學教育,也因此教師很難具備足夠的影像技術能力。青少年透過youtuber學習攝影剪接的技術,操作媒體的工具常比起學校老師更為嫺熟;但青少年的美學觀察跟人文素養,卻欠缺教育專業(教師)的引導。
缺乏教育資源
透過教育部「媒體素養教育資源網」可以理解108課綱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的詳細方針,瀏覽網站上各項教案多為媒體識讀課程,極缺乏實作課程。目前, 2015年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與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的《紀錄片教學手冊》,結合多位有紀錄片實作能力的老師編寫60頁、超過4萬字的文件,是目前台灣針對青少年影像教育極具系統性的教學指引;但影像學習是體驗感知的學習,期待基礎技術能力尚不足的教師,依照教學指引去施作課程,仍有相當的難度。
缺乏針對青少年的教學思惟
現有的影像教育根源於專業科系訓練的教程,難以適用於青少年族群。進行紀實攝影賞析課程時,能引起青少年注意力並非是大師布烈松的作品,而是年紀相似的其他孩子拍的作品─這是體驗教育式的觀察,在教學場域裡需要不斷確認學員的學習動機(熱情),與教學引導者、其他共學者持續對話討論。
■教師與紀錄片專業各擁有不同的鑰匙
108課綱「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」項目,核心素養具體內涵各階段指引如下:
國民小學教育 | 具備科技與資訊應用的基本素養,並理解各類媒體內容的意義與影響。 |
國民中學教育 | 具備善用科技、資訊與媒體以增進學習的素養, 並察覺、思辨人與科技、資訊、媒體的互動關係。 |
高級中等學校教育 | 具備適當運用科技、資訊與媒體之素養,進行各類媒體識讀與批判, 並能反思科技、資訊與媒體倫理的議題。 |
國中、高中皆強調,「運用」及「識讀」並重。就運用部份,但現狀想要求教師兼具教育與影像專業相當有難度,參考下表,可理解進行實作課程的困難。
影片製作教學 需具備的能力 |
說明 | 教師 | 紀錄片 工作者 |
教育系統體制的瞭解 | 教案需針對45-50mins一節課做設定/ 社團活動時間規劃原則等 |
● | |
課程方案的擬定 | 將媒體製作做為課程載具, 引導學生進行活動專題的策略擬定 |
● | |
溝通引導的技巧 | 以青少年能理解的語言詞彙跟他們互動 | ● | |
美學觀察 | 構圖、光影、聲音、文字、音樂等 | ● | ● |
蒙太奇語言的思考 | 不同角度、不同距離分鏡思考 | ● | |
技術工具的操作 | 攝影剪接軟硬體 | ● | |
影片製作管理流程 | 前製規劃、製作拍攝、剪接後製的排程。 | ● |
■課程執行的現況
108課綱施行後,各高中須開出更多的選修課程。其中「微電影」常成為校園裡最受歡迎的選修課程,也代表製作媒體的學習需求,該被更多的重視。但如何取得合宜的師資、及增加預算提供合宜的講師薪資(教育部補助高中鐘點費,為400元/1節堂),是全國各高中普遍遇到的狀況。
有時電影數次與實驗教育機構,合作青少年紀錄片專題課程的經驗,常是以雙講師的工作流程進行:由教師(引導員)與紀錄片導演一起進行教學。合作教學期間與學校的老師們有更多的討論,理解到幾種狀況,是目前青少年紀錄片專題課程常見的狀況:
- 教師(引導員)+紀錄片導演聯合授課:教學人事成本昂貴
- 紀錄片導演擔任講師:視講師能力,帶領的學員人數有限制。
- 教師擔任製片課程主講師:教師通常只能參與短期製片培訓,學會製片的基礎能力已不容易,再藉以運用到在自己課堂上教學又更為困難。
現在指標性的課程、工作坊,皆有業界紀錄片導演參與其中。但隨著影像媒體教育日益被重視的限制下,紀錄片專業工作者主動瞭解教育現場的需求,學習及調整課程規劃的方向;或是在學校裡有些繪畫、攝影、電腦課程操作熟悉的教師們,也開始參與在影片製作教學的課程之中。不久的將來,投入青少年影像媒體教育的教師,質與量都可望持續地提升。
■模組化製片學習模組的需求
若要在青少年教育現場,更廣泛地進行紀錄片或紀實影片的製作教學,筆者有以下幾個建議:
- 以模組化的教具與課程教案設計,可減少教學的人力成本。
- 紀錄片導演擔任講師,只要能掌握模組的操作程序,模組教具的數量可支持更多學員人數參與在課程中;而講師可更專注在美學的引導。
- 培訓教師使用套裝的模組教具:初階課程模組可輕易step by step操作;要運用進階課程模組,需要進行短期培訓。
模組化的教具可能是什麼呢?筆者曾大量運用桌遊、或是平面活動遊戲操作,規劃課程內容。許多高強度的工作坊都有圖卡式的分鏡操作練習;我們也發現專業紀錄片的素材,或後製剪接的半成品可在課程中進行運用,例如訪談逐字稿、在剪接軟體上的粗剪專案等。有時電影團隊曾試圖量化培訓時使用的教具,但業界與學界的溝通仍有一段長遠的路要走,也暫時停止了這個計劃。後期軟體的教學,及更多模組化課程的設計,可以參考紀錄有時網誌裡的兩篇文章:
在青少年學生的教育現場,想以製作紀錄片做為推動影像媒體教育的載具,這樣的想法仍是遙遠的道路。但我們仍時常在新聞報導裡看到零星但相當有亮點的案例─有些教師在國小、國中自辦影片製作社團,也同樣深信,紀錄片是打開青少年視野、觀察環境觀察社區、反思自己極為重要的媒介。另外,在108課綱的學制下,「學習歷程檔案」成為升大學重點的備審資料,現行規定的檔案大小雖然相當有限(109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始,文字檔調為4MB,影音檔是10MB),但以連結雲端呈現各種媒材表現其實相當容易,也因此以「學習檔案歷程」這項評量指標,不難想像擁有影片製作能力的孩子,可以更容易將各學習專案集結,做出精釆的呈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