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 5 月, 2021

影片製作教學培訓指引(二):現場教學的課程設計

posted by

in 學習資源

with no comments

這則教學培訓指引,提供學校、短中期工作坊、自學團體做為規劃實體課程的預備。

多數的基礎剪接軟體教學,在網路上都找得到許多學習的資源。因此在一個影片製作教學培訓現場,如何讓學員理解影片製作的基本原理,以及在做中學的過程修正自己作品的美學呈現,將更為重要。

有時電影從2013年與體驗教育實驗機構華人磐石領袖協會合作,陸續開辦短中期影片製作工作坊,累積的各式課程教學模組以「體驗教育」的思惟為核心,著重引發學生學習動機為要件進行課程預備,並進行反思引導、對話 。拋磚引玉,將課程設計的概括,提供給各位關心青(少)年媒體影像教育的家長老師做為參考。


基礎影片製作原理

在課程中,我們常以知名的漫畫作品解析做為開始。筆者熟悉的「灌籃高手」、或不同世代都有眾多讀者的「棋靈王」。漫畫裡常有電影感的分鏡描述,許多知名導演學影片分鏡也是從看漫畫開始,例如日本動畫大師大友.克洋的「阿基拉」,分鏡敘事就被專業影片製作者奉為經典。當然2020年相當夯的「鬼滅之刃」或是常銷冠軍「海賊王」,都可以做為課程引用的著作,在教學現場都是極佳點燃旺盛學習動機的促煤。

在引導時,授課者可著重在幾個重點,對學員進行引導:

  1. 強調每個鏡頭的接序,都需要改變距離或角度
  2. 解析主觀鏡頭、反應鏡頭、全知觀點的不同運用
  3. 解析特寫的必要性及比例,特寫鏡頭常是初學者需要更多練習的拍法。

平面遊戲活動的引用

平面遊戲活動常在童軍活動中使用,體驗教育引導員也常運用做為在與青少年進行反思對話的載體。有時電影使用平面遊戲活動,分組輪流進行遊戲與拍攝,完成以電影分鏡思考的靜照練習,並在課堂上立即剪接完成活動影片。許多平面遊戲活動,都相當容易在課程之中。童軍老師與體驗教育引導員,對多少人數適合玩什麼遊戲相當清楚,可以在課程設計時諮詢他們施作活動的想法。平面遊戲的拍攝,不只包含不同角度距離的蒙太奇思考,也包含完整before、middle、after的完整敘事思考。更多的平面活動遊戲的引用,可以參考謝智謀、王貞懿、莊欣瑋的共同著作「體驗教育─從150個遊戲中學習」。

筆者在網路上youtube曾上傳一部頗受教育界網友歡迎的「體驗教育式影像課程」,提供聯結於此,藉此更易理解平面遊戲活動在課程上運用的實際狀況。

桌遊的運用

在人數少的課程中(十人以下),常常使用桌遊,反覆拍攝剪接練習即相當足夠。在拍攝桌遊時,因為拍攝物件較小,課程施作的難度更大但反而常導致學員有更高的專注度,講師可以更適時引導學員拍攝到合宜的特寫(演員表情、桌遊上的圖案等)。與平面遊戲活動的拍攝一般,同意包含不同角度距離的蒙太奇思考,也包含完整before、middle、after的完整敘事思考。學習小組成員輪流操作遊戲(演員)及拍攝(攝影師),2、3個演員玩桌遊即可有豐富的條件提供取鏡。市售的桌遊都可做為運用,在課程上筆者都以容易取得的撲克牌做為拍攝道具,常使用的撲克牌遊戲為「21點」及「心臟病」。

在數次的工作坊中,學員運用撲克牌遊戲的過程,有千變萬化的拍攝方法與故事。依據學員的興趣,可以製作完成劇情片或是紀錄片的不同片型。一則學員人數較少的培訓現場紀實影片,也由一位初學影片製作的學員拍攝,提供連結如下:

圖卡的運用

許多製片工作坊都有圖卡式的分鏡操作練習,圖卡式的操作可以將「剪接」的思考,用更直覺化的方式進行。有時電影常使用的教學圖卡,是以一則尼泊爾偏鄉校車募款計畫做為故事場景,引導學員結合實際生活經驗(搭巴士、遊覽車)預想分鏡重點。此組教學模組總計有120張圖卡。教學主要的施作分為四個部份:a.討論與預想 b.圖卡分鏡排列c.依排列編號製作影片d.觀摩已完成的相同主題紀錄短片。

圖卡可以各樣的素材製作─實拍照片、從影片素材取單格影像、漫畫編輯影印、手繪,輸出至少4X6大小的圖片,可以數張同時整開在一個大桌面上,提供學員們討論及編排順序。

影片製作教學圖卡

無線投影的運用

引導者在示範攝影取鏡,如果能Real time即時讓學員看到「觀景窗」,更容易有最深刻的美學體驗效果─構圖、燈光、運鏡等。在大專院校專業科系,攝影棚裡的實作課,可將攝影機輸出在較大螢幕後,提供監看及教學討論。為尋求影像教育更普遍化的可能,手機以無線投影方式在課程上運用極為重要。講師若需要講解手機攝影、或剪接App的操作,也可透過無線投影呈現在投影幕或大型LED電視。

無線投影的連線,需以穩定且速度較快的wifi環境(建議100Mb/sec以上)為主;避免使用以藍芽。有些設備先進的學校,有以iPad及AirPlay建立的投影教學空間。較小的自學課程,亦是可以運用聯網電視內建功能、或Apple TV box,以及 Google Chromecast 。

筆者在教學工作時,常持續將筆電以HDMI接在投影設備上,為避免HDMI反覆插拔或輸入端得在目錄選項來回切換的不便。筆者常使用Reflector這個小軟體(官網連結),將手機畫面mirror(鏡像)到筆電,再透過筆電連接投影設備。

紀錄片專案的素材或半成品

運用進行紀錄片專案各個階段的素材或半成品,做為課程學習的教材,提供學員學習、摸擬、並藉以理解最終完成影片成品,其創作者各項細微的美學決策過程。筆者常運用過的各項操作,簡要說明如下:

1. 拍攝大綱的預想

以一個場景事件(event),引導學員就before、middle、after的三段敘事預想不同角度與距離拍攝的重點(notes)。並提供完成影片的成果,做為預想與實現的對照。

2. 訪談逐字稿的運用與Sound Bites剪接

將影片的訪談逐字稿列印後,交由各小組學員討論敘事精鍊的可能,及選擇合宜的片段做為影片中訪談Sound Bites(金句)的運用。並提供完成影片的成果,做為預想與實現的對照,對藉以說明有經驗的作者,如何決策及取捨Sound Bites在影片中的運用。

3. 工作流程:從粗剪到定剪

在業界,紀錄片的後期剪接製作,常有一套從粗剪到定剪的完整工作流程。筆者常覺得學員若能看見自己處於一張學習地圖裡的位置,可以更清楚自己該往哪裡走,並妥當準備。我們常是運用完成rough cut的剪接檔案,提供學員在課堂上以剪接軟體繼續精練地操作,並在規定時間加上音樂完成剪接成品。

4. 工作流程:旁白編寫

還沒有放上旁白的影片長什麼樣子?這也是屬於影片剪接流程管理的一環。讓學員們更聚焦在完成階段性的版本,理解調整工作次序後對應的美學觀點轉變。

這類的課程的規劃在執行上,需要有豐富紀錄片製作的講者較容易執行。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專業技術能力;另一方面,也需要有執行專案之後,完整的素材、專案檔案及合宜的權利引用。


延伸閱讀:

  1. 影片製作教學培訓指引(一):引導學員選擇一套合適自己的剪接軟體
  2. 108課綱 vs.影像媒體教育 新的可能與限制